ITFPEC讯★ 东京国际电影节20日正式开幕,然而大多数的媒体记者是带着很多疑惑参加当日开幕式的采访,因为直到开幕式当日,整个电影节的官方采访日程都没有公布。不仅如此,来日嘉宾的约访申请是截至日期18日,大家寄出的邮件却没有任何的回应。本应在开幕前就得到的资料不仅没有得到,而且记者向主办方询问了大约何时可以知道申请的结果,而得到的答案却是“对不起,我们也不清楚。”如此大规模的电影盛会,难道都要让记者们“过一天算一天”?
记者们的疑惑:“为何是绿地毯?”
对于每位外国嘉宾,必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和走红地毯相比,走绿地毯的感受如何?被招待的嘉宾们大概都没有想到会被问到如此“特殊”的问题吧。准备了一大堆关于影片的介绍等等的发言,大概也没有用上,只能水水的回答两句“印象深刻”。如此没有质量的采访,让本来数量不多的外国嘉宾“情何以堪”。
《黑色四角》导演遗憾中国演员未能出席
参加竞赛单元影片《黑色四角》导演奥原浩志在接受采访时说,整部影片都是在北京拍摄的,包括日本演员在内,台词全部都是中文,原本有两位中国演员也要参加本次电影节,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取消了行程,对此表示非常遗憾。在去年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评委范冰冰,霍思燕,《转山》剧组的李桃等共同组成的美女军团是开幕式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在本次电影节上,由于这样强势的美女军团的缺失,加上日本人在电影节上一向传统拘束的服装习俗,使得本该成为时尚话题的开幕式变成了一场不温不火的演出。
日本业界人士为主 外媒同去年相比大幅减少
国际电影节,这一称呼,让我们想到的大多是金发碧眼的欧美明星,帅气阳光的亚洲小生,然而本届东京电影节却让大家有了新的认识。颇令人意外的是,除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记者大量缺席,其他非亚洲地区的记者也变得难觅踪影。现场的广播和各种语音类向导无一例外的采用了日本语单语言形式而非一遍日语一遍英语的惯例,使得“国际”两字大打折扣。
此外,绝大多数走过绿地毯的都是日本人,当然,绿地毯无非只是走秀般的展示,参展影片的质量才决定了电影节的一切。主持人有句话说的好,“(要通过电影节)向世界展示日本的影片”,这也可能就是本届东京电影节对“国际”这一词汇的一种诠释吧。
开幕式只是日本的电影市场和文化一个缩影
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无论成功与否都不是影展的最核心问题。然而透过开幕式能看到的,确是近年来日本电影市场和文化的一种整体走向。回顾2011年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日本本地明星有阿部宽,小栗旬,黒木明纱,芦田爱菜等人登场,华语电影界有成龙,范冰冰,霍思燕,隋棠等人助阵,还有当年的话题电影《三个火枪手》的主要演员参加,阵容不可谓不豪华;而今年,似乎整个开幕式的最高潮只出现在前AKB成员前田敦子出场的时候。前田敦子离场后,在绿地毯两侧的观众就散去了不少,坚持留下的人则在萧瑟的秋风中坚持到太阳落山——除了尾声时的阿部等人,整个开场鲜有大腕名角,也乏国际名导。
开幕式结束后,记者和身边的日本同行聊起了这个问题,日本记者表现出了相当的无奈:近年来日本电影虽然在票房上击败了好莱坞大制作,然而创造票房标杆的作品几乎都是系列动画或者电视连续剧的剧场版——而这类影片却很难登上国际电影节的舞台。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在非此类电影里登场的角色对日本观众来说越来越陌生。即便是请来了日本以外的著名电影人,也很可能无人问津,而这将直接导致商业行为的失败。与之相反的是,日本本土偶像文化的崛起使得像AKB等一大批娱乐偶像成为了带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关键——尽管他们并不全都具有“国际性”或者在“电影界”有什么建树。于是,日本的电影市场和文化在以自己的方式逐渐强盛的同时似乎也渐渐陷入了某种怪圈。
然而,现在的一切都只是空谈。本次电影节的帷幕,才刚刚拉开。我们将在东京继续为您带来本次电影节的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