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ITFPEC|电视剧发行|电影发行|节目发行|海外发行|电影节|电视节|影视发行公司|中国电视台|国际电视台|版权交易|海外公司|International Television & Film Programs Exchanging Center (ITFPEC)
  您现在的位置: 节目介绍 > 动态
动态
张宏森:电影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进行单纯货币计算的
发行人: 总编室     联系方式: 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     更新时间:2017/11/27
ITFPEC讯 吴京、陈思诚、黄晓明、景甜、吴亦凡、鹿晗、周冬雨、陈舒、袁媛、张嘉佳、徐峥、宋阳、林超贤、贾樟柯、韩三平、任仲伦、王中磊、于冬、吕建民……昨日(11月26日)下午,120多位中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以及部分电影出品单位负责人齐聚杭州,在一场青年电影创作人员专题学习座谈会中密集学习7小时。
 
“中国电影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电影创作者、青年电影工作者身上。这也是这次专门同青年创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的初衷。”座谈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如是说。
 
“到2020年,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总体实力会有一个更大的跃升。”张宏森认为,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保电影创作质量大幅提升,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
 
对于当前中国影视业的发展状况,著名作家、编剧王斌也在前几日(11月24日),“2017中国文创产业论坛”上袒露了他的担忧,“如果我们的电影按照无思维、无内容、无价值观的发展方向,那就很危险。”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创作质量和水平展?“提高质量水平,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张宏森详细阐述道。
 
“我们希望电影界有良心的电影人,要向我们老一代电影人一样,腰杆硬起来,底气足起来,勇敢地对不良资本人说不,肩负起发展壮大中国电影的责任。”《每日经济新闻》执行总编辑李伟也曾呼吁“中国电影,理应讲好中国故事。”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来开这个会,主要目的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推动发展,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们电影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电影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
 
长期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怀抱电影梦想,充分发挥艺术才能,创造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充分证明我们电影人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文艺工作者。
 
在这里,我代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代表聂辰席部长和童刚副部长,对同志们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为同志们所取得成就和进步表示真诚的祝贺!
 
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九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国上下、社会各界都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电影界各单位、各机构的学习贯彻活动深入进行,我也从媒体上、微信上注意到了广大电影人的积极态度和热烈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大段话是讲给青年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对于电影事业来说也是一样,中国电影的未来寄托在青年电影创作者、青年电影工作者身上。这也是这次专门同青年创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的初衷。
 
下面,我就电影工作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十九大精神指导电影创作生产、推动电影文化发展繁荣讲几点意见。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党和国家事业各个方面工作都做出了重要部署,各个领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电影工作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电影工作者必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凝聚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高度共识和磅礴力量。
 
第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电影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十九大精神的灵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旗帜和方向,内涵十分丰富,构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就做好电影工作来说,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明确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的属性定位,明确中国电影作为党的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功能,明确电影工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明确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一言以蔽之,电影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对标对表,谋篇布局,埋头苦干,加快发展。
 
广大电影人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践行党的文艺思想,自觉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按照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写好中国电影的光影华章。
 
第二,要深刻领会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述,在原来强调的“三个自信”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形成了“四个自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中,都把“四个自信”作为重要内容来阐述和强调,其中特别强化了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重要保障,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战略思维和远大视野是分不开的。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电影展现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优势,也具有广阔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在彰显文化自信上态度更加坚定、更加有所作为,关键取决于广大的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道德水平,取决于电影创作者的学养、涵养、修养。
 
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要体现在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为新时代鼓与呼;要体现在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体现在发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体现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在通过电影传达文化自信,同时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发展之路。
 
第三,要深刻领会电影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综观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无不是同文化的兴衰紧密相连。比如,14世纪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使得以意大利为代表并扩展到欧洲主要国家的绘画、雕塑、歌剧等成为引领当时世界的文艺形式,并发展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法、德、俄逐渐成为世界强国,英国戏剧、欧洲文学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之后,世界的中心转向美国,美国电影成为了全球最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美国大片成为传美国价值观的有力载体,而且还没有哪一种文化产品和文艺形式就传播力、影响力而言,超过了美国大片所起的作用。
 
从中国电影自身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把发展电影事业作为重要战略,迅速构建起电影创作生产体系和覆盖全国的发行放映体系,中国电影年观影人次最高曾达到293亿,许多经典作品流传后世,为教育引导人民、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发展迈入了新时代,中央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电影更应该发挥独特优势和独特作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中国电影成为文化产业中的引领性产业,成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形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是中国电影人应有的担当和使命。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明确新时代电影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发展繁荣取得了实质性巨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亮点,确定了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和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方位。
 
五年来,一大批影片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电影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国产电影保持了市场主体地位,中国电影新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又一次高潮。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总体态势是进步巨大、世界瞩目、稳中求进,正在阔步进入世界电影前沿位置。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查找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年创作人员来说,更应该时刻保持找问题、补短板的心态,万万不可满足于一时的成功和名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当前的文艺工作指出了“三个存在”和“六个有的”问题,我感到电影创作中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这两年虽然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尤其是在电影创作层面,有“高原”缺“高峰”、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现实主义力作不多,创作质量和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电影创作的工业化、现代性认知水平尚需提升,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仍然不能满足供给侧需求。
 
同大家一起摆一摆电影发展的成绩和短板,目的就是要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看清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战略安排,描绘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战略安排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我们确定电影发展的战略目标、重大规划、重点任务的基本遵循。中国电影的发展也要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表路线图,确定目标、任务、愿景。
 
在这里,我谈一些初步的考虑,同大家一起商榷。
 
按照十九大关于新时代、新矛盾的判断和战略安排,结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中国电影要按照三个阶段,在提升电影核心竞争力、构建电影文化软实力、形成电影国际影响力上做文章。
 
从现在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着力提升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持续繁荣正在改写世界电影格局,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依托我们的市场规模和地位,同好莱坞形成了一种相对的“市场张力”,使得好莱坞电影不得不因中国市场而有所改变。
 
比如在题材选择还是放映安排等各方面,好莱坞电影开始注意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接轨,中美电影交流合作也正在向纵深和全面发展。这种“市场张力”对维护文化安全、发展壮大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中国市场之大、发展之快,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形成了“市场引力”。
 
比如今年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泰国的《天才枪手》等影片,都在中国取得了超过其本土市场的票房成绩,说明中国的电影市场是世界各国电影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市场,正在成为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近者悦,远者来”,这是好事情,是好现象。
 
但是,我们光靠“市场张力”和“市场引力”是不行的,我们除了要建成大市场,还要提升国产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自己的好作品,确保国产电影的市场主体地位。
 
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还不强。在即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机遇,在重压之下奋起一跃,使中国电影竞争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事关电影产业持续繁荣的重要问题。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在创作、在人才、在质量水平。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要着力构建中国电影的软实力。十九大在对2020年到2035年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在这个阶段,“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谋划电影发展提供了遵循。
 
到2020年,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银幕数量预计超过6万块,年产影片800部左右,年票房预计达到700亿,总体实力会有一个更大的跃升。
 
而且,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将带来中国电影产业和世界电影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将有可能成为继好莱坞之后新的世界电影制作中心,对世界电影资源的集聚效应将更强,对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将更大。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确保电影创作质量大幅提升,保持电影市场稳健增长,建立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更多影片打入国际市场,增强向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中国电影将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性产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中国电影要达到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水平。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也是我们成为电影强国之日。
 
十九大报告对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中指出: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国际影响力领先,当然包括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电影理应在文化影响力中起到引领作用。在这个阶段,中国作为电影强国将全面体现在创作、市场、国际传播等各个方面,对世界电影发展提出基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主张、文化引领、美学倡导和发展示范,为世界电影发展繁荣贡献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把抓创作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提升质量作为生命线,推动电影创作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有一整段的论述,就文艺创作问题在党代会报告中这样详细具体、浓墨重彩,是第一次。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加强文艺创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曾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也证明,创作兴则电影兴,质量强则产业强。所以,提高中国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是当前电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中心环节。
 
(一)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创作、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电影创作的一体化原则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这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统领电影工作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化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内在统一的,是一个逻辑连贯、前后衔接的创作体系,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其精髓,并真正付诸创作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在电影创作中坚持人民形象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电影对人民的书写角度和表现方式,以人民的评价为最高标准,真正做到电影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我们在三年前推出“中国电影新力量”时曾提出一个口号,“电影与观众在一起”。这是一个倡导,也是一个要求,就是要求我们的电影要生动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要深刻挖掘人民群众丰富动人的内心世界,要真情描绘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与坚守,使电影与人民的创造实践和情感起伏同频共振,真正做到总书记所说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人民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就要把强化现实主义创作作为重要路径,这也是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提升电影创作质量的本质要求。
 
我们一直强调把“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作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切入点。电影创作者绝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只有脚踩坚实的大地,才能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只有对现实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锤炼出富有个性又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才能诗意地理解生活、阐释生活、表现生活。
 
我们提倡从书斋中走出,从个人的主观想象中走出,目光要触及人民日常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在鲜活生动的生活经验、细致缜密的生活逻辑和真实牢靠的生活依据上寻找到时代精神的精炼展现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传承。
 
强化现实主义创作,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让现实主义电影焕发出更多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力量,灌注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和共同追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影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对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要求,也是电影创作整体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24个字,极大丰富和拓展了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的领域和空间,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引领,有公正、平等、法治、和谐的社会倡导,有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操弘扬。
 
题材的选择、风格的追求、手法的呈现也应该是多样的。既可以气壮山河、波澜壮阔,也可以一叶知秋、小中见大;既可以用宏大严肃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大势、再现时代主潮,也可以从凡人小事、生活情趣、乡村山野、自然草木中发现真善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表现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创作的审美化过程,切忌贴标签、喊口号。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曾经深刻指出,“要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完美融合”,并明确提出了艺术创作中反对“席勒式”“传声筒式”的做法。这对当前的电影创作依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切实提高电影质量水平,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2017年,我们提出了“电影质量促进年”,目的就是在电影创作数量不断提高、投融资主体日益活跃、创作人员日益纷繁的背景下,强调电影的美学态度和专业精神、提高电影的专业化门槛和职业化水平,以敬畏之心望艺术殿堂,以工匠精神铸电影精品。
 
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道理一样,电影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进行单纯货币计算的。欣赏二字,含义颇丰,欣赏包含了心悦诚服、赏心悦目、喜闻乐见、以文化人。古人所言的“修辞立其诚”、“文以载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体现着对艺术作品承载更多思想价值、审美情怀、形式技艺的期待。
 
即使在电影产业化的今天,我们呼唤电影要有更多观影人次,提高电影的市场号召力,助推电影产业指标不断提升,也更多的是希望电影以真诚之心、独特之见、深刻表达、完美呈现,赢得越来越多的观影人次和越来越高的电影票房。
 
对于电影产业的数字指标而言,数字是有思想重量的数字,是有诗性品格的数字,这个数字化指标因其闪烁着美学的光芒而充满魅力,引动着无数人的期盼与关注,成为全社会的新闻焦点。
 
前几天,中国电影票房刚刚冲破五百亿大关,一时间新闻雀跃,媒体竞相评说。放在国民经济的大背景中,五百亿票房可以说微不足道。为什么社会关注度如此之高?我们应该读懂广大观众对这个数字所寄托的复杂性情感和热切性期待,用更高的智慧去洞穿五百亿票房成绩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的乐观屏障和致幻情境。
 
要深刻意识到电影创作仍然面临的质量风险和创新压力,深刻意识到电影和观众的关系仍然面临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挑战,深刻意识到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有些发展中国家阶段性出现的优秀电影作品与我们形成的高下对比和鲜明映照,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精神状态抓创作质量,抓电影水平,在质量水平整体性提高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仁者不忧”。
 
接下来,围绕如何切实提高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打造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我想着重和大家交流如下几点:
 
第一,提高质量水平,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立足民族电影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青年电影创作者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聚焦时代主流,讲好中国故事。
 
要让故事回归故事本身。对故事的需求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喜欢借助故事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认识与表达,电影更是如此。
 
当前,很多电影创作质量水平存在的差距首先表现在讲故事的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有的对故事讲述的要领和规律把握不够,有好的故事起点,却没有好的故事流程和讲述方法,或者虎头蛇尾,或者旁逸斜出,或者前后矛盾,或者不知所终;
 
有的暴露出从文学到戏剧、从戏剧到电影的基本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故事的统一性、完整性、生动性、传神性在有些电影中明显缺失,逻辑难以自洽、因果难以对应、人物难以立足、结论难以服众的根本原因就是故事本身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作为电影叙述根本依靠的故事本体缺乏驾驭能力,故事叙述的基本功受到观众的严重拷问;
 
还有的电影作品对故事本体缺乏本质的了解和理解,误把宣传性、报道性、评论性要求当作故事性要求,以致于有些作品理念高悬,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忘记了电影要以故事作为叙述的重要引擎;
 
还有的作品试图以主观式意愿、情绪化表达、意象性拼接,取代故事本体,从不讲故事发展到不会讲故事;还有的作品走向了炫耀概念、炫耀场面、炫耀技术、炫耀明星等作为创作追求的偏颇地步,这就与电影要讲好“故事”的根本性要求更加背道而驰。
 
电影要想表达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必须要从故事出发,这是对一百多年来电影常识的重申和强调。
 
我们把讲好故事作为提高电影质量水平的首要问题来阐述,目的就是呼唤电影创作者对故事的重要性认识、本体性认识和艰巨性认识。大千世界,过往生活,故事无处不在,而从社会生活中敏感捕捉、艺术过滤、美学编织,上升为一个精彩有趣、扣人心弦、有价值、有意义、有意思的电影故事本体,是电影创作的艰巨性所在,也是电影创作的魅力所在。
 
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电影的基本职能,我们有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和进入新时代的恢弘命题之下,生动新鲜的故事层出不穷,伟大时代、伟大作为一定是和丰富的故事一体同构的。
 
我们要从历史和时代的蕴藏中努力去挖掘,在电影的文本和光影空间里去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在银幕上闪烁出引人入胜的魅力,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完成好电影的专业和电影工作者的岗位职责。
 
在这个时代,电影工作者没有去架桥梁、打隧道、抓经济、搞科研,也没有让我们去当医生、当教师、做民工、送快递,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视野必须全方位面向和贴切前进的时代、沸腾的生活、火热的实践,时代也要求我们用文笔和光影去写好中国的故事、生活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讲好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我们没有去铺路搭桥,没有在农村工厂军营,但我们身上有一个沉甸甸的、分量很重的称号:“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职称,这个职称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讲不好中国故事,我们对不起这个沉甸甸的称号,完不成“工程师”职称下的工作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故事回归生活,让故事回归故事本身,对故事充满敬意和尊重,增强驾驭故事的本领和能力。
 
要让故事闪烁思想光芒。《故事》的作者麦基说过,故事是对生活的比喻。既然是比喻,就得形象凝练、有载体、有喻体,为的是把庞杂无序的生活表达得更加清楚。这才是比喻的存在价值,也是故事的作用。即便我们把故事编得百转千回、奇峰耸峙,但如果缺失思想的光芒,依然难以产生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故事的高下,表面上拼的是技巧,但更深层次考验的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把握能力、概括能力和提纯能力,这也就是经典文学理论中常常强调的历史品格和思想能力。这要求我们能够从纷纭的现实生活中抓到生活本质,从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到历史脉络,才是故事之所以是故事的根本。
 
故事需要感性驱动,也需要理性提炼。即使是直觉,也一定关联着思想印迹、熔铸着生活经验,在某一个瞬间呈现出灵感反应。我们期待的故事,不应该仅仅是生活流程的平铺直叙,而更应该具备对生活真谛的敏感捕捉。好的电影,应该要找到这个时代最有趣最动容的比喻,传达这个时代最真诚的希望和最动人的力量。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传说,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矛盾往往是故事的重要起点,而设置矛盾则会遭遇到和现实生活的种种关联,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在电影作品中碰撞社会生活的矛盾?这个问题创作者一直在追问,有时候这个问题也往往成为创作者的困惑,甚至成为某种借口。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可以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目光和心态来面对矛盾、面对问题。优秀的电影作品从来都是在矛盾和问题中,寻求解决矛盾和化解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矛盾和问题中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在矛盾的此岸寻找光辉的彼岸。
 
优秀作品中怀疑、战斗和批判的力量往往和善良、正义、建设性的力量同步生成,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进程。有人把电影比喻成一个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昭示出高贵与卑鄙、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以电影的形式投射出希望之光、关怀之光、爱之光,让人们建树起生活的信念与力量,与公平正义结伴而行,与善良友爱结伴而行,面向未来,走向未来。
 
近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电影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惊喜的作品,稍加回味总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勇敢地面对了社会生活的矛盾,更为勇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生活矛盾的电影答案。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有磅礴前进的力量,当然也有矛盾和问题,电影作品在面对这个时代时,只要坚定四个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会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既敢于直面解剖,也敢于用我们的四个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给予坚定的判断和正确的解答。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这给我们创作者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也给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所应具备的思想能力提出了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前提下,捕捉矛盾,解决矛盾,让电影在故事的讲述中闪烁出更多的思想性光芒。
 
要让故事有性格与情感的魅力。故事里不能缺少人物,人物需要有性格和情感,这是电影的基本常识,但是在创作中却时常失准,千人一面,不能够塑造出独具性格的“这一个”,是很多电影不能构成历史记忆的核心问题。
 
我们回望那些经典,经常是情节或许已经淡忘,但人物一定长留心底,人物角色的魅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影的魅力。我们时常把性格与品格混为一谈,习惯把情感和情节分开表述,但事实上,一些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往往是讲好故事的重要抓手,从性格入手进入人物,也往往会成为人物品格和人物命运的重要依据。
 
某种对人物情感的极致性书写,本身也是构成情节的重要维度。因此,要将人物的性格与情感作为故事的重要驱动力,凸显其中的魅力。
 
要创新故事的讲述方法。常言道,太阳底下无新事,人类的故事可能早在希腊时代已经形成原型,在巴尔扎克的时代都已经被讲述殆尽。人们又在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拓展,因而依然有层出不穷的故事不断涌现。
 
只要人类永远保持着生活的热望,相信故事也永远不会有衰竭的一天。无论是神话学、叙事学,还是类型电影理论,都试图拆解故事内部的复杂结构,找到故事模型的心理依据,对于我们创作新的故事大有裨益。
 
时代不同,故事的讲法大相径庭;环境变化,故事的气质也必然变化,这就是故事的神奇之处。故事的创新不仅仅在于题材内容的创新,也在于讲述方法的创新,不仅需要编剧在文本写作时的创新,也需要导演在电影化改造时的创新。
 
第二,提高质量水平,要实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电影是熔铸创作者独特思维意识与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高工业规格、高技术支撑的艺术产品,在艺术与技术之间,也在创造与制造之间,切不可轻重失衡、顾此失彼。
 
近年来,我国电影的高新技术运用和工业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某些细分项甚至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必须指出的在于,我们的电影产业化改革不过区区十余年时间,电影工业化的路途依然遥远,对电影工业、电影技术的领悟和运用依然存在很多不到位、不纯熟的地方,总体上,我国电影工业还处在模仿、借鉴、学习的大过程之中。
 
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先导的电影工业革命,已经引领了世界电影新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新西兰维塔技术、美国工业光魔技术以及迪士尼工作室、欧美各技术实验室,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电影的工业成果和技术优势,使电影在新媒体时代跃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电影艺术在大银幕上展现出更多的影像呈现方式、视听奇观效果,为电影的故事叙述和艺术表达插上了新的翅膀。
 
传统的电影工艺已经受到了挑战和洗礼,如不加快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将难以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总局电影局和美国电影协会达成了人才交流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派出了5批学员到派拉蒙、3批学员到迪士尼、2批学员到福斯、1批学员到环球,1批学员到索尼哥伦比亚, 1批学员到华纳兄弟学习。
 
在座的各位,有很多人曾参与了这些人才交流学习计划。从学习归来的学员反映,在好莱坞强大的电影工业、技术优势面前,很直观地发现了我们电影工业和技术的滞后以及电影工业的粗放,加速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奋起直追,让中国电影大国与先进的工业和技术能力相匹配,真正以实力发展成为电影强国。
 
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辩证地看到,越是在电影的工业和技术时代,越要防止电影的技术性沉迷。譬如,过分地追逐场面、过多地堆砌特效,以至于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人物和故事之上,只见奇观、不见情感,坠入了技术迷恋主义的偏颇境地。
 
前阵子,电影局组织一批青年导演去美国福斯电影制片厂参观学习,福斯方面安排了多位活跃在当今一线的导演和制片人与年轻的创作者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甚至破天荒地带他们去《阿凡达2》的片场,现场观摩卡梅隆怎样拍电影。
 
但是令我们青年导演们意外的是,即便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和电影技术已经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但詹姆斯·卡梅隆、詹姆斯·曼高德、沙恩·布莱克这些我们惯以为“技术流”的导演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庞大复杂的电影工业背后,电影的灵魂永远是人和情感。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情感和戏剧本身才是人们热爱电影的终极原因。
 
在这里,我特别想与大家分享此次卡梅隆导演给我们青年导演说的一句话:“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第三,提高质量水平,要力戒浮躁之风。大家知道,电影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相信经过各位的继续努力,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也已指日可待。因此,电影界早已经告别曾经的困窘状态,不断吸引社会各界的眼球,屡屡成为社会话题的热点,大多数电影从业人员的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也有着极大的改善。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创作者不忘初心,对电影充满敬意,对创作严格要求。但也存在有些从业人员,安逸有之、享乐有之、炫富有之、浮躁更有之,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批评和反感。浮躁之风已经成为横亘在我们面前,影响中国电影向更高水平和更大容量冲刺的一只拦路虎。
 
我们看到,各类资本争相涌入、各式项目仓促上马,有的IP被争相哄抢、大干快上、一窝蜂扎堆;有的公司和创作者以电影为跳板,动机不纯、急功近利;有的主创人员、演艺人员不以价值体现价格,超出实际开出天价,造成电影成本的不合理抬升,久而久之,将影响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的创作人员未把艺术创作看作一桩神圣庄严的事业,不深入生活,不培养学识,甚至不研究剧本,不分析角色,甚至有媒体爆出极个别演员不背台词的现象;还有的主创人员缺乏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忙于赶场走秀,忙于广告代言,跨剧组拍戏,跨时空穿越;还有的不尊重艺术规律,无原则争排名、争座次,不顾及剧本的角色分配;
 
有的特技未完成就赶档期上映;有的在拍摄时剧本还未完成,边拍边写,飞单作业……剧组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低,质量未见成效,浮躁之风在电影行业中时有浮现。
 
同志们,事业尚未成功,我们必须努力,浮躁之风要不得,防微杜渐势在必行。我们所从事的这个事业,不是娱乐业,是党的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娱乐业和文艺事业有着不同的定义,明星和艺术工作者也有明显的概念区别,噱头和功力存在分野,出镜率和文化记忆不可同比,价格和价值不划等号,粉丝流量绝不等同于历史评价。
 
这些道理我们必须从头说起、重新梳理。我们有幸遇上了一个好的电影时代,中央重视、社会关切、人民期待;我们有幸遇上了电影发展繁荣的关键时刻,资本活跃、市场扩大、观众支持、条件优裕。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时代和时刻,用高尚的艺术修养、端正的专业态度、诚实的劳动精神、朴素的人格作风,用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来回报时代,给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我们要有这样的修为和行动,让电影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让电影创作者成为人民尊重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
 
这样的追求才是长远的、永恒的、大格局的、历史性的,远远超出了短暂的红毯尖叫和键盘点赞。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必须说一句话:提高电影的质量水平,要从每一部作品做起,也要从每一个电影工作者做起。
 
(三)坚守文化立场和艺术理想,大力提倡“树三讲,去三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艺创作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的关心和重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出了要求。“树三讲,去三俗”是创作态度问题,也是操守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将之作为电影创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予以解决。
 
“树三讲,去三俗”,首先要树立社会效益是电影创作第一追求的正确认识。电影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意识、社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持续性影响。
 
好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育人心、净化风气,不好的作品,会混淆是非、污染心灵、败坏道德。我们要在这里再次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决服从社会效益。这是党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也应该成为电影工作者的自觉遵循。
 
近些年来,某些电影在经济利益的刺激和驱动下,把低俗当通俗,把欲望当希望,把单纯的感官娱乐当精神快乐,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有的电影在台词中存在大量的脏话粗口,误以为不讲脏话就不能体现人物个性、就失去了棱角和锋芒;有的大量抄袭网络段子,缺乏原创精神和能力,误以为将网络上热传一时的低俗内容移植到电影中,就能吸引观众;
 
有的热衷于呈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私密性话题内容,夸张甚至自然主义地表现夫妻关系、闺房秘事、暴露的服饰甚至********等不宜展现的内容,打“擦边球”,制造卖点;有的为吸引眼球,故意使用带有争议或噱头的片名,片面追求“吸睛”效应,误导观众,恶意营销;
 
有的无视影片的艺术完整性,大肆渲染低俗的情节桥段,降低影片品质,造成不好影响。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在有些作品中屡有出现,对中国电影积极健康的整体形象有所伤害。
 
“树三讲,去三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意识,坚守电影的审美理想和人文情怀。电影创作者尤其是青年创作者要处理好“义”和“利”之间的关系,潜心创作,淡泊名利,以德艺双馨为目标,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和干扰。
 
面对粗鄙化、媚俗化、同质化的创作弊端,要以供给侧改革统筹电影创作生产,不以数量的增长为目的,而是要提高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不以票房为目的,而要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不以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为目的,而要达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更多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对社会价值取向、文明风尚、精神凝聚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所有方法和途径,都是为了走向故事的唯一目的——价值和意义。如果编剧一辈子都在为单纯的商业利益编织垃圾文字,你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灵魂。”这番话,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三个品行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体现了自我约束、严格要求的律己精神;二是“不迁怒,不贰过”,这体现了勇于自我担当、勇于自我变革的人生勇气;三是“闻一而知十”,这说明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进步的人生追求。
 
以上三句话,希望我们电影工作者共同体会,共同勉励。总之,提高电影的创作质量和水平永远在路上,“树三讲,去三俗”的创作要求也就永远在路上,电影创作要“滋兰九畹,树蕙百亩”,要和低级趣味做永久的告别。
 
同志们,青年朋友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把文化与国运相连,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崭新提升。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方向,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历史征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在明天的论坛活动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互通有无、凝聚共识,为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发展繁荣献计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尾时讲到:“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让我们用这句话一起共勉,锐意进取,埋头苦干,铸就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温馨提示: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网站(ITFPEC)中的节目内容如有需改动或纠错之处,请与中心联系!
·
·
动态
 
·
·
·
·
·
·
·
首页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尾页
电视剧节目介绍
 
·
·
·
·
·
·
·
首页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尾页
电影节目介绍
 
·
·
·
·
·
·
·
首页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尾页

ITFPEC-国际电视电影节目交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ICP10032373号.建议用IE7.0以上浏览器.
Copyright
1997-2020 by www.国际电视台.comwww.中国电视台.com.all rights reserved.E-mail:admin@sv336.com.
ITFPEC官方QQ群班号:15744043、46405410、57865672、110797405、18361592、92111570、60496407(亲,加入班集体时请告知单位姓名,方便审核通过).
ITFPEC官方QQ软件下载.